又说贺湛今日,因为这一桩情非得已的刺杀事件,他却不能临场指挥,自是有些心不在焉,可巧这日因着谢莹居中穿针引线,太后被其说服,在温室殿特别款待东瀛、新罗两国使臣。
自大周建国,新罗是最早建立邦交之一,周武宗更是与新罗结盟,一齐灭了高句丽,吞并营州等地为大周辖区,新罗因而岁岁朝贡,百余年来并未与大周任何冲突,只不过与东瀛却一直争执不断。
又说东瀛,与中原建交甚早,却不乏口是心非,比如前朝末帝暴戾无道引天下大乱纷争众起,后大周建国,一时之间却有内忧外患,国力并非强盛,东瀛便趁机与百济联盟,意欲吞并新罗,周武宗时,东瀛甚至与大周发生海战,被击溃,这才彻底老实了,又对大周露出谄媚的嘴脸,极尽奉承能事。
遣周使中,东瀛与新罗人占据了八成比重,两国受大周法礼影响甚大,故而历代君帝例常宴请,也常将两国来使并作一处款待。
而自从新罗征服百济,周帝忌其势大,逐渐对东瀛略有偏心,到韦太后执政,其实更加偏心东瀛。
还是早几年,东瀛使臣与新罗使臣因坐席争执,韦太后便倾向东瀛,硬是将新罗使臣坐次安排居后,赏赐器物时,也不乏厚此薄彼,新罗早生不满,可新罗王也明白交恶大周对自己并无好处,故而并未挑衅。
只不过新罗却不愿屈从东瀛,故而两国使臣回回获诏列宴时,都有一股颇为浓厚的火药味。
今日也是如此,酒未三盏,使臣便已经开始互相攻击,起初还是冷嘲热讽,到后来津守长丹先摁捺不住了,直接请禀太后,说的正是要将此批官制琉璃周瓷尽数“请赐”一事,理由似乎无懈可击:“我国所献朝贡为新罗三倍,诚意十足,还望太后施以礼遇。”
新罗使臣连连冷哼:“我国朝贡多少,津守君如何得知?”
津守亦冷哼:“无论新罗朝贡几何,我国都将多余三倍。”又一挑眉再兼斜眼:“听闻新罗王吝啬,连新罗贵族蓄婢几多都要限制,甚至不许妃嫔穿戴点翠,不知如此节俭,是否意欲挑生战事!”
这就不是普通的口舌之逞了,新罗使臣险些暴跳如雷:“一派胡言!还请太后斥责东瀛使污谤我国言行!”
今日出席使臣宴者,除了鸿胪寺的官员,还有贺湛、徐修能两个起居舍人,又因谢莹有穿针引线的作用,自是撒娇纠缠太后许她旁观,于是连十一娘也没被落下,这时与谢莹一左一右陪伴太后身旁,更加巧合的是晋王贺烨正好入宫问安,也被太后干脆拎来陪酒。
贺烨原本只顾赏饮歌舞美酒,似乎并不在意两国使臣较劲,却当津守质疑新罗王居心叵测时,悄悄竖起了耳朵。
新罗与潘部、北辽皆为交界,倘若真与他们联手攻周,当然大不利于时局。
又听津守长丹不慌不忙说道:“倘若新罗王并非居心不良,为何得闻北辽与潘军联合攻陷幽燕时,尚还无动于衷?当年高句丽欺逼新罗之境,若非武宗大帝援军,新罗只怕已经灭国,如今大周既有危难,新罗王正该起兵攻辽,以解大周之急。”
这话倒是甚合太后心意,于是在其示意下,徐修能率先表示认同:“津守君所言甚是,朴君正该向贵国君王忠谏,我大周与新罗有邦交之谊,新罗理当与我大周同仇敌忾。”
这下子便叫新罗使臣好生为难起来。
新罗本为小国,纵然这时统占百济疆土,却也有不少内忧外患,新罗王甚至一度不能独掌大权,被贵族牵制,无论是安东王潘博,还是北辽,都绝非新罗能够匹敌,若真兵援大周,立即就会引来报复,好端端的,又有哪个国家愿意自惹祸患,损及国力民生?
故而新罗使臣只好先答应了回国忠谏,暂时停歇了与东瀛使臣的口舌之争,而是诉起苦来,将国中许多艰难阻碍一一道来,就怕太后误解新罗王心存叵测,欲对大周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