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安是不能指望了,江衍回到宫里,第一件事就是把顾栖召来,把这件事情交给了他去办。
接下来江衍要处理的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即使对嫡庶没有太多了解,江衍也大概能明白自己的这个设想多疯狂,开办一个专属于庶子的善堂,让他们从小就脱离家族,有了足够的实力之后,还可以通过善堂,赎买回自己的母亲姐妹,学习完所有的课程后,得到一份平民的籍贯,无论是科举晋身,还是投身他处,都不会再有人提起他曾经的庶子身份。
嫡子继承家业,庶子生下来,难道就是为了被踩在脚下?同样是人,只是因为出生在妾室的肚子里,就要低人一等,甚至连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要被剥夺?江衍不想这样。
何况,他还有个更隐秘的想法没有说出来,他的亲信实在太少了,朝中的政事看似已经开始慢慢向他展开,但其实仍然是六部尚书把持朝政,吏部,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整个天下掌握在这些老臣的手中,他只能接触到表面的一部分,想要干涉他们的权威,绝对不可能。
六部制是有弊端的,当一个部门习惯了一成不变的尚书,习惯了听从他发下的吩咐,时间久了,他们的权威就会变得比圣旨还重,这其实也是丞相制的弊端,尚书制是为了让权力从丞相身上分散,但是再分散,也不过是把一份分成了六份,这些尚书各自为政,各打算盘,反而不好控制。面对这种情况,先帝选择架空尚书,他帝王心术用的纯熟,笼络了一大批中层官员,勉勉强强做到了令行禁止,但是这十分劳神费力,为了保证他在中层官员心目中的权威,大小事情他都要一一过目,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太子过世不过六年,先帝的身子就垮了。
太子是先帝最大的儿子,执政十年,他用的法子和先帝大同小异,都是通过削弱尚书来证明自己的权威,不过他手下有一批值得信任的心腹,安插进六部后可以直接任用,并不至于要拖垮自己的身子,但是先帝十分警惕,好不容易把权力从死掉的大儿子身上拉扯回来之后,就更加多疑了,事无巨细,一切都要自己过目,这才把自己生生给拖垮了。
六部制自古沿用至今,一代一代的改革让它越来越完美,无数前人证明了这一点,想要找出一个更完美的官制绝不可能,这就只能让自己去适应。
江衍需要亲信。
想想看吧,有什么能比无依无靠的孤儿更容易培养成亲信?但是经过一代改革,数代跟进,朝廷的善堂早已经发展的十分完美,由于人数太多,那些平民的孤儿并不会被教习太多的文墨,他们大多在善堂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和一些常用的字,就会被派去当学徒工,学会一技之长。
除去孤儿,出身贫寒的子弟其实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但是想要在这些人身上下工夫,那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这些寒门子弟大多心高气傲,即使饿死也不愿意受人恩惠的比比皆是,江衍自认还没那个能力去大批笼络这些人。
所以剩下的,就是一直不被当成人看的庶子。太宗规定只有官员可以置妾,并且按等级划分的很严格,妾的数量也有规定,如果平民想要纳妾,是要交纳自己一半身家的,官府会派人上门查实清点财产,想要虚报都不可能,江衍至今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傻子。
太宗对于嫡庶的看法几近尖锐,但他一手开创了大显王朝,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应该是对的,从没有人对他的做法表示质疑,就连江衍,他想要做的也不是质疑,而是改进。
庶子不是儿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想要改变很困难,而且江衍也想不出来怎么改变,给庶子继承权?那正妻和嫡子的地位谁来保证?家族联姻讲究门当户对,清清白白的姑娘嫁出去不是为了给妾室让路的,若是真的这么做了,绝对会引起大动荡。而他只不过是想让他们断得更彻底一些,然后让这些人,起码是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全都为他所用而已。
江衍把自己的想法列出来,删删减减许久,忽然顿了一下,他手里的笔尖在桌面上滴出不断的墨滴。
前些天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他的心里满是对殷姜的同情和想改变这一境况的雄心壮志,只不过是过了一个月,他居然满心的想到了这个想法能带给他的利益以及这件事情将会造成的影响和施行下去将会遇到的各种状况,他变了,变得不再像他。
目光投向桌面上铺陈开来的宣纸,上面的字迹清晰,映入脑海,江衍忽然深吸一口气,抬手把纸揉成团,丢在地上。
他需要冷静下来,即使这个方案一定要施行,他也需要先冷静,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做一件事情和怀着一颗充满利益的心去做是不同的,后者,最起码他自己还无法接受。
江衍已经有些日子没有去文华阁了,长宣郡主的丧事办完后,漠北那边又传来消息,说是匈奴再次大举进攻,裴越正在带兵抵抗,但是效果不太好,六叔已经准备要回漠北了,他这两天仿佛在找人,据说还是救过他性命的属下,他原本是想等忙过这阵,为这人大肆封赏一番,再送回原籍,只是没等他忙完,这人居然就失踪了。
江衍开始不知道那个救过自家六叔性命的人是个傻子,还有些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