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九号,浦音人终于看到了安馨在利兹夺冠的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小时,而且预算应该不多,但是bbc还是挺认真的,很熟练。
正片一开始是先又音乐,音乐也是淡入的,克莱门蒂奏鸣曲,是安馨弹的,杨景行听得出来。
画面开始,bbc也爱国的,用一分钟的时间,走马灯似地展现了利兹的风土人情,大学,市政厅,然后就开始吹嘘利兹比赛的历史和影响力,年年如此也不怕人烦。旁白是磁性的男人声音,看纪录片的都很熟悉,然后也结合了现场记者,英国人的气质和美国人还是挺不一样的。
在旁白了一句“不难理解为什么优秀的青年钢琴家从全世界汇集于此”之后,画面又淡出了,接着就是比较嘈杂的声音,画面出现,是后台,字幕说明,曼彻斯特,布里奇沃特厅,哈雷乐团的老家。
但是这不是比赛,而是安馨拿了冠军后的第二天的晚上,比赛前三名和哈雷合作的音乐会,安馨压轴出场,献上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安馨还在化妆,有化妆师,衣服已经换好了,姿色的礼服挺漂亮,镜头不需要主角说什么,也没有旁白。
安馨准备好了就看报纸和电视上关于自己的新闻,看样子真是宠辱不惊的,老手了。然后有人通知还剩五分钟,安馨就出去化妆间,镜头跟在后面,一路上几个人口头或者拍手鼓励安馨或者是致敬。
著名指挥等着的,夸赞安馨挺漂亮,没有翻译,安馨也笑着谢谢。然后就是冠军在后台调整自己的镜头,站在那像在想什么,或者稍微走动一下,这镜头有点长。
冠军准备上台了,镜头继续跟在后面,门刚刚打开,掌声就响起来了,安馨走出去,掌声更恶劣了。
画面切换到外面的镜头,这个音乐厅也是乐池被观众席团团围住的那种,镜头在正对乐团的观众席后排,基本鸟瞰全局,上座率挺不错的,有百分之七八十,掌声也挺热烈的。
和后台走路的姿态不一样,出现在舞台上后,安馨就是意气风发的,属于开朗阳光的那种,带着比较灿烂的笑容,走当钢琴旁边,对观众深鞠躬。
音乐开始,勃拉姆斯是安馨的专长,虽然比如比赛曲目那么百分百精确,但是弹得也是有演奏家水准的,和乐团的配合也挺不错。
纪录片很熟练也很懂音乐地剪辑了大概两分钟的演出片段,多角度展现冠军的风采,听众的欣赏,乐团的投入,甚至还有后台人的称赞。
一曲结束,掌声热烈,安馨起身感谢观众,感谢指挥,感谢首席,听众之中还有人起立,高声喝彩。
意思一下后,安馨和指挥一起退场,用半分钟接受后台人的称赞,然后再去舞台上,再度感谢。
五分钟不到的内容,就把冠军的风采和人气展现得挺全面了。所以路楷平才想专门安排时间,号召全校师生集中观赏这部纪录片。
可接着画面一转,就是安馨刚到曼彻斯特的样子了,没化妆,穿着日常的衣服。显然,正题来了,这才开始介绍,x,出生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安华,在全球首屈一指的成熟浦海学习的中国女孩。
哈哈,安馨的爸爸和男朋友也出镜了,只是没接受采访也没特写,但是有台词,池文荣说:“今天先不急,好好休息……”
安爸爸居然说:“重在参与,友谊第一……”
看起来,安馨的团队刚落脚的头一段时间里还是挺生疏的,池文荣请老师恶补了半年的英语也不怎么样。
但是这纪录片还是在尝试,展现安馨与众不同的一面,冷静,简直有点超然,对第一轮比赛的顺序和时间安排什么的都不在意,倒是两个男人挺有研究。
第一轮比赛都没有录像,直接进入第二轮的那点点喜悦,还只有随从喜悦,安馨自己是比较淡然的,平常心准备下一轮。
感觉是不是有内幕,第二轮结束后,名字都还没出来,安馨就跟著名乐评人主持人格林见上面了,久别重逢的亲热,格林这老家伙还要亲吻安馨的脸庞,亏当爸爸的和当朋友的居然视若无睹。
在安馨和和格林的两分钟交谈中,李教授的名字才出现,格林表现自己的专业,盛赞李迎珍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成就,并且祝福安馨。
第三轮比赛,有录像了,杨景行的名字也出现了,d大调奏鸣曲的作者。安馨演奏d大调奏鸣曲的的画面居然有接近四分钟,专业的音乐片段剪辑中间穿插着几位专家对选手的评价,还有个什么爵士在那对曲子侃侃而谈,好像对杨景行多有研究一样,把奏鸣曲吹到天上去了,然后能那么无懈可击地弹下来的安馨当然也在天上。
纪律片剪辑得挺好,用杨景行从孔亚飞那学来的话说就是有很好的叙事节奏,内容也比较全面,但是不啰嗦,比如赛事竞争的激烈、选手的心态、还稍微涉及亲情、友情之类。安馨的几次接受采访都是挺能说会道的,初次出国,比在纽约待了一年过后的喻昕婷还更会面对镜头,只是不会英语。
安馨大部分的话虽然比较修饰,但也是发自内心的,比如对音乐的热爱和坚持,甚至坦言如果没有理想的结果自己会很失落,但是不会放弃。
决赛之前的气氛渲染稍微有点过了,至少在浦音人看来是有点刻意,比赛至上了的感觉,还有几位前六的选手出镜,感觉是你死我活一样。
安馨的决赛曲目,《普罗科菲耶夫第三